很久以前,当时印度由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有一次印度境内爆发传染病,阿育王担心疫情会扩大,下令阻断皇宫对外交通,并派使者前往寺院,祈请圣僧慈悲祝祷疾病早日消除、天下太平。当时僧团派出已证得罗汉果位的八岁妙颜沙弥前往皇宫,为阿育王、夫人、大臣、宫女开示佛法。
妙颜沙弥施展神足通飞到皇宫中,阿育王夫人及宫女见到妙颜沙弥,虽然年幼,但却极为俊美,都很欢喜。双方礼拜问讯之后,阿育王夫人越看越喜欢,心生怜惜,不由伸手想要拥抱妙颜沙弥,妙颜沙弥当即制止。
阿育王夫人问:“法师你年纪这么小,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想抱一抱你,表示关爱疼惜,又有什么过失?”
妙颜沙弥正色回答:“情爱贪着非常微细,如同栗子般大小的火苗,却能燃烧万里原野,指头般细小的水流,却能穿透坚固石头,都是由少变多、由小变大。所以有智之士懂得远离讥嫌、躲避怀疑,防患未然。”
妙颜沙弥这一番话,义正词严,直指人心,声量弘大,传到正殿。阿育王问身旁大臣这是谁在讲话,才知妙颜沙弥已经抵达宫中。于是,阿育王也前往妙颜沙弥所在,待礼拜问讯后,询问两人为何争执,妙颜沙弥就将事情原委解说一遍。
阿育王也觉得不可思议,不解地问:“尊者,夫人此举究竟有何不妥,为何尊者竟要严词拒绝?”
妙颜沙弥答道:“佛陀制定戒律,目的是为让弟子不违犯规范,在弊病未发生之时,就要谨小慎微,防患未然。世间规矩也是如此:女孩子七岁后不可在父亲书桌上嬉戏,男孩子八岁后不能坐在母亲床上;在果树下不能举手整理头冠,在瓜田中不能弯腰捆绑鞋带,这些都是为了远离讥嫌,防止弊病的产生与扩大。”
妙颜沙弥接着又说:“我已证漏尽通,再无任何俗世烦恼,犹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又如琉璃晶莹剔透。虽然夫人疼爱怜惜我的情感,如同母亲对儿子的那种爱护;但凡夫未能灭除贪嗔痴三*,如果他们做出这等举措,又会有什么样后果?所以,这种行径,绝不可行。”
阿育王和夫人听妙颜开示后,相当惊讶,没有想到妙颜沙弥年仅八岁,心念竟是如此微细,如此谨小慎微。
随后,妙颜沙弥慈悲地为宫中大众开演微妙胜法,国王、夫人、宫女及大臣等五百余人,听妙颜沙弥开示后,都对佛法生大信心,信守教诲,欢喜奉行。
有识之士看到这篇故事,不由感喟:
情欲染污极为微细,为舍离欲爱的根本烦恼,修行人须在起心动念处觉察烦恼、转化烦恼,才能转凡成圣。
佛陀和姨母摩诃波闍波提虽情同母子,仍拒绝接受她供养的精致袈裟,就是以身作则,告诫弟子防微杜渐,在错误发生前,就能谨小慎微,防患未然。
佛菩萨之心是细中之细,凡夫之心则是粗中之粗,唯有仰仗佛法智慧引导,才能使我们的生命更加光明圆满。
在《法句譬喻经》里,记载着商人波利与海神之间,一段很有智能的对话:
有一次,大商人波利与五百个商人一同入海寻宝,船行驶到海中央,忽然间海神从海底冒了出来,手捧着一掬水问波利说:「你看是海水多呢?还是我手上的一掬水多呢?」
波利从容地回答:「当然是一掬水多啊!为什么呢?海水虽然多,不一定能挽救得到那些饥渴的人;一掬水虽然少,遇上了饥渴的人,却可以救护他一命。」
海神听了波利的答话,不禁欢喜赞叹,立刻解下身上所配戴的璎珞装饰,以及各种奇珍异宝送给他,并且护送商人们安全地返回国中。
从这一则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世间事物的价值,不一定从表相上的大小、多寡去衡量,有时候也要看它的作用为何。有些东西看起来虽然不起眼,却有很大的功用。例如,小小的沙石可以建筑房舍,供人居住;小小的种子,可以生长蔬果,供人食用;短短的一句话,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让人由迷转悟;少少的施舍,可以助人燃眉之急,让人脱离困境。
甚至一个人的智慧开启了,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从一朵花中,就可以看见三千大千世界;从一片叶子中,也能看到如来清净法身。
佛教里有一种修行法门,叫做「回向」。像是给人一个面包的同时,如果你能在心中发愿,希望天下的人都能解除饥饿,那么,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布施,但是普天下之人也都可以获得这个功德了。
所以,世间的功德,就看你发心的大小,发心有多大,就可以产生多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