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广东省广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 [复制链接]

1#

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代中国从天圆地方“天下”进入地球“天下”以来,传入了西方“人性恶”的人类哲学思想,以及与之相匹配的遏制“性恶”的国家行政观念:因为人性本源是恶的,因此必须配之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国家制度。

这种关于“人性恶”的人类哲学观点,中国其实在春秋战国时代早已有之,代表人物便是诸子百家之一的荀子。荀子持“人性恶”观点,而同时代的孟子则持“人性善”的观点。

中国古代历史的各种哲学流派,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按故往历史中国十分惯常思维的“大是大非”原则来看,人性的善与恶,是两个绝然相反的人类社会哲学元素,荀子与孟子应被归为两个不同的学说流派。但中国流传至今的传统学术却把两位持泾渭分明哲学观点的人,同称为“儒家”。不知两位已作古二千多年的大学者会不会在黄土之下跃骨而起?

仔细想来,把不同哲学流派的学者们归于“一家”的文化现象,也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情理之中。中国数千年实行的是皇权行政一统论,而与行政一统论相匹配的学术一元论,也就不得不把为华夏人类思想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各流派人物都归入相同的彀中。在归入“一家”之后,再予以分门别类,作内部清算,谓之“一家”之内的不同“路线斗争”,再或逐“师门”,斥之学术叛徙、学术内奸。那个时代的这种学术的历史发展逻辑,同样与封建社会一统皇权独裁之下的“羁縻”臣僚、清算各派臣僚的行政制度,完全匹配。但显然,两者本来就不在一个学术流派中,而这正是符合近代以来人们认同的人类历史“学术多元论”观点的。历史地看,皇朝社会恶劣的一元论阻碍了古代中国社会分科学说的产生,从而使古旧读书做官的儒学成为通向文化一元论的单行线和独木桥,但人类思想(包括经济形态)本质的多样性决定了学术的“多元”,何必纳入一家?它实质是泯灭了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哲学思想的丰富多彩性。

春秋末期,早于荀子孟子一百年的孔子仅谈到了人类哲学“仁”的思想,而荀孟则开始了人性恶和人性善的争论。众所周知,自后两千多年中国皇朝历史遵循了孔孟之道,而荀子的“性恶”人类哲学思想早已被皇朝历史自我消弭于无形之中。有当代考古学家指出,人类文明历史数千年以来,人们的物质与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人类的性情几无改变。笔者以为,人类历史一直存在着这么一个人性现象:越是缺什么,便越是提倡什么。

这就像表决心发誓要克服自我一样。著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在提到孔子“仁”思想时这么说:“按孔子的看法,一个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防范不仁的念头,可见性恶来自先天”(黄仁宇著《万历十五年》)。

说性恶可使但凡是人都受到“性恶”遏制,说“性善”则可以使一部分“圣人”免于遏制。这在今天的人看来,道理很简单。假如古人因受人类社会认识论的局限而偏入旁门(轻视实践的古人先给予认知上的定义,再寻找“理”;现代人在实践中寻找“理”),那么,今天的人如果再提“性善”论,则别有它图了——人类历史证明:提倡“善”的人就是“善人”,那是一种是人都不信的鬼话。正如明代哲学家李贽所揭示:孔孟“其流弊至于今日阳为道学,阴为富贵!”

(选自《关于人性的善与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人是持“人性恶”的哲学观点的,与之相匹配的是遏制“性恶”的国家行政观念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国家制度。

B.作者认为,“人性恶”和“人性善”是两个绝然相反的哲学观念,不应该将分别持有这两种观念的代表人物荀子和孟子归属于同一个哲学流派——儒家。

C.把分属不同哲学流派的学者归于“一家”是为了顺应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因为中国数千年来实行的是皇权行政一统论,而学术一统论是与之相匹配的。

D.作者认为,现代人再提“性善”论,就是另有所图,而古人提“性善”论只是因为认识论的局限,入了“先给予认识上的定义,而寻找‘理’的偏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以近代西方“性恶论”哲学思想流入中国为引子,探讨了“人性恶”的哲学思想在中国悠久的历史。

B.作者在论证中国古代“人性恶”的哲学思想不应该被湮没时运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C.作者引用著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话是为了证明,儒家大师孔子从本质上讲也是持“人性恶”的观点的。

D.作者指出中国古代历史哲学流派的“奇特现象”,是为了阐明“性恶论”在中国历史中湮没无闻的政治历史原因:皇权行政一统论形成了学术一统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皇朝社会恶劣的一元论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分科学说的产生;否则,中国古代的文化哲学思想一定会丰富多彩。

B.人类历史从来一直存在着这么一个人性现象:越是缺什么,便越是提倡什么。作者认为儒家提倡的“性善”论正是如此:人类缺少“善”,所以提倡“性善”。

C.中国关于“人性善”和“人性恶”的哲学思辨,历史悠久“性恶论”消弭于无形主要是“性恶”论的理论缺陷:说性恶可使但凡是人都要受到“性恶”的遏制。

D.明代哲学家李贽认为,“孔孟‘其流弊至于今日阳为道学,阴为富贵’”,指出儒家成为某些人追求荣华富贵的工具,否定了儒家作为一个流派存在的必要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联合艺恩网进行的“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年春节档调查”结果显示,科幻片《流浪地球》以85.6分获档期满意度冠军。

“太阳系即将毁灭,人类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这个听起来既疯狂又炫酷的“末日故事”,来自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的作品,构成了电影《流浪地球》的基本内核。导演郭帆的团队非常成功地把这个小说里面的中国内核,幻化成了电影里面观众看到的那份具有强共鸣、强共情的中国式故事和情感。在《流浪地球》的出品方之一、北京文化电影事业部总经理张苗看来,“中国科幻影片和好莱坞科幻影片的最大差异,取决于有没有一个中国的内核,而这个内核实际上就是中国的人物、中国的故事和中国的情感”。

国家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赵葆华表示:“《流浪地球》在制作上显示出了中国电影工业的成熟度,内容上体现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忧思和责任的担当,是一部让中国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转型升级的代表性作品。”

《流浪地球》的上映让中国科幻电影看到了发展的空间与希望,看到了与好莱坞大片竞争的力量与勇气。影评人韩浩月表示:“国产科幻片可从《流浪地球》中获得大量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以前国产电影都是‘土味儿科幻’,今后可以把格局打开,营造宏大的史诗效果。”

(摘编自《春节档电影:高质量成就好作品》,《光明日报》年2月12日)

材料二美国《纽约时报》网站2月4日刊登题为《中国电影业终于加入太空竞赛》的文章,作者为史蒂文·李·迈耶斯。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是太空探索的后来者,同样,在电影业中,该国也是科幻片的后来者。这种局面即将发生改变。

中国首部以太空为背景的大片——《流浪地球》,2月5日上映,外界认为这标志着中国电影制作新时代的到来。

据报道,这部电影的预算接近万美元,以美国好莱坞的标准来看不算高,但在中国已经可以说是大手笔。多人参与了制作。其中大部分场景拍摄于由房地产和娱乐业巨头大连万达集团投资80亿美元在海滨城市青岛建设的东方影都。

郭帆说:“我真心希望这部电影至少不要赔钱。只要这部片子不赔钱,我们就可以继续制作更多科幻电影。”

刘慈欣小说的流行可能会对此有所帮助。最近的两部好莱坞电影《地心引力》和《火星救援》也有助于引起观众的兴趣。这两部影片都包含了重要的情节转折,正面展现了中国的太空计划,在中国受到普遍欢迎。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年2月11日)

材料三今天再谈论科幻电影,为了与之前的国产电影区分,人们往往会加上一个限定词“硬核”。够不够“硬核”,成为评价科幻电影的关键指标。其实,“中国硬核电影科幻元年”的提出,并非简单的噱头和炒作,而是各方面条件成熟后的“呼之欲出”。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迅猛发展,过去引为笑谈的简陋特效逐渐成为历史。而中国电影视效公司对视效数据库的建设和制片体制中“后期前置”逐渐普及,使中国电影工业已经具备摄制比肩准一线大片的硬实力和先进的摄制流程。而从人文思想演变角度来看,一战后,西方世界对技术进步所导致的对人类的“反噬”和伤害的思考一直贯穿于其科幻电影创作之中,“废土”与“末世”构成很多科幻电影的主场景。但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不管是“两弹一星”研制成功,还是“四个现代化”的提出,我们对科技进步主要持“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乐观精神。因此,在以刘慈欣为代表的科幻作家的成功实践基础上,中国科幻电影创作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世界科幻文艺创作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故事。

(摘编自《人民日报》年2月15日)

4.下列关于科幻电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科幻电影可向《流浪地球》学习,寻求可借鉴的经验,改变“土味儿科幻”的传统形象,营造宏大的史诗效果。

B.中国的科幻电影起步比较晚,但其发展速度很快,《流浪地球》的上映让中国科幻电影看到了发展的空间与希望。

C.当前世界科幻电影的制作标准由美国好莱坞确定,其对资金投入、技术制作、拍摄场景等要素有着明确的要求。

D.一战后西方科幻电影一直在
  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和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了优质内容的生产。但知识付费也存在弊端,即知识的碎片化。因为知识付费直接把观点,绪论呈现給你,跳过了原因、推理、依据,你得到的只是一堆结果。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D(3分)2.C(3分)3.B(3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C(3分)5.D(3分)

6.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物、故事、情感;一流的技术标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思想;强大的摄制实力。(3分)

(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C(3分)

8.①作为线索,统摄全篇。整篇小说围绕“家”展开,以租房的所见所闻所为来推动情节发展。②交代主要内容。小说以夫妻俩回忆过去的“家”,观察现在的“家”,谈论自己心中的“家”为主要内容。③揭示小说主旨。小说围绕“家”行文,到结尾笔锋一转,点出“这不是你的家”,更显对家和归宿的渴望之强烈。

(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从主题上看,有爱的地方就有“家”。“家”是避风的港湾,夫妻俩真诚爱护彼此,简陋的旧房子也因为这爱而温暖,双方互相依偎相濡以沫,对家有着强烈的渴求,有这样的情感基础,两人相依为命的居所就是“家”。②从人物来看,两人顽强坚韧乐观。虽然贫困漂泊,居无定所,但言谈举止纯真美好,比明眼人更懂得生活的情趣;且渴望归宿,并顽强坚韧、辛勤努力去奔波寻觅,一定会有自己的“家”。③从情节上看,二人融入新生活迅速,适应性强。进新屋时妻子称离开的租处为“现在的房子”,还不时抱怨和旧房子水乳交融,格外亲切;可是刚进新房间不久,两人就欣喜于陈设的完备,兴奋自在地弹奏起钢琴来,在床边并肩倚坐弹跳,吹口哨,稳健迈步行动自如,适应很快,他们定能找到自己的“家”。

(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C(3分)

11.B(3分)

12.C(3分)

13.(1)王凝不阿谀权贵近臣,对权贵豪强的请托从不允诺,权贵因此怀恨他,王凝出任商州刺史。(“阿”“不行”“衔”各1分,句意2分)

(2)如今士兵不能抵抗敌人,又放任他们侵吞百姓产业,凭借什么能符合朝廷对待将军您的心意?(“恣”“何以”“称”各1分,句意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C(3分)

15.上阙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将嵩山三十六峰比作剑气直冲星斗的宝剑,渲染出豪壮的意境。(2分)体现词人渴望大展拳脚,收复失地的壮志凌云。(1分)

下阕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描写钓鱼台上风雨如磐,天地米冥,营造出悲戚迷茫的氛围。(2分)强调词人壮志难酬,年华空老,不得已而隐逸的忧愤和感伤。(1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1)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往往取酒还独倾一尊还酹江月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B(3分)

18.D(3分)

19.B(3分)

20.示例:①前后内容不对应。“其二是口感更好,更容易被人接受”不是营养的变化。

②因果关系失当。豆腐的营养发生变化,不是人们应该多多自制腐乳的原因。

③绝对化。吃腐乳未必会使盐的摄入量超标。

(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

21.示例:高三的学习过程,首先应通过自学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引导,展开讨论或听课学习;由此发现规律;并在练习中加以运用;然后再次发现问题,巩固对规律的掌握。(5分)

四、写作(60分)

22.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