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外戚篡权的皇朝典型,一个是王莽建立的新朝,另一个是杨坚建立的隋朝。
两个朝代的开创者有着几乎相同的上位过程,从外戚到能臣,再到大权独揽,最后通过合法的“禅位”过程从幼主手中接过天下的权柄。
有了这两位改朝换代的前车之鉴,后世帝王们都特别重视限制外戚。
唐玄宗曾下令“宗室、外戚、驸马,非至亲毋得往还”。(《资治通鉴唐纪》);宋朝是恩威并施,“宋法待外戚厚,其间有文武才谞,皆擢而用之;怙势犯法,绳以重刑,亦不少贷”。(《宋史外戚》)
这些做法都对外戚干政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但要说对外戚限制最狠的还得是明朝,纵观明朝国祚年,就没有出现过“外戚干政”的问题,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明太祖总结前朝经验,加大限制力度
《明史》载:“明太祖鉴前代女祸,立纲陈纪,首严内教。”为了加强对后妃和外戚的权利限制,朱元璋不仅吸取历朝历代的经验教训,做了明确的制度规定。同时他还从心理方面入手,让大明后宫的女人们自觉远离政治中心,安心过“貌美如花”的生活。
(一)条框分明的《皇明祖训》
明朝开国初期,朱元璋就用一部《皇明祖训》将所有权利划分的事情规定得明明白白,其中《内令》一章是对皇家媳妇的约束。规定皇后的权利范围是管理宫中妇女,“宫门外一应事务,勿得干预”,后妃也要谨守内外之别,不能接受“群臣谒见”。
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想做皇家媳妇就得安于内宅。对于哪些人能做皇家媳妇也有相关规定,天子及亲王选妃“必须选择良家子女”,而且“勿受大臣进送”,好人家的女儿不论出身皆可聘娶,大臣家推荐入宫入府的就要拒绝,因为“恐有奸计”。
这一条直接对后妃的出身做了约束,毕竟进献美女一旦成了“奸计”,是没有哪个大臣敢以身试法的。只要后世子孙的后妃不是出自重臣之家,就不用担心外戚能够形成威胁皇权的势力,也就起到了从根本上限制外戚的作用。
(二)后宫女子的必学科目——《女诫》
明朝的后妃可以不识女红,但《女诫》却是一定要学习的。《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朱元璋在开国之初就命儒臣修订《女诫》,用以教育后宫嫔妃,“卿等纂修《女诫》及贤妃之事可为法者,使后世子孙知所持守”。
《女诫》是东汉文学家班昭教导家中女子为人处世的著作,主要是教导她们如何赢得夫家上上下下的喜爱,由于其对女子个人修为的教育作用,在东汉时期就得到很多世家大族的追捧,后世在女子教育方面也常以此为范。
明太祖朱元璋拿《女诫》来教育后妃,就是在命令之外又加了一层思想保障,让她们能够从心里认可不参与朝政是对的,就不会出现“母后专权”或者“外戚专权”的事情。而且他还用到了榜样的力量,“告六宫,以宋多贤后,命女史录其家法,朝夕省览。”(《明史》)
二、程朱理学的加成作用
明朝后妃的“认命”,还有一股社会思潮作为主要推手,那就是程朱理学。
自宋以后,随着程朱理学得到官方认可和推崇,女性的思想和主动性便受到一步步压制,一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和一个被刻意曲解的“三从四德”,成了封建思想给女性的最严枷锁。
程朱理学在元朝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机会,在汉人地位低下和男尊女卑思想的双重打压下,汉人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行为被严重束缚。等到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程朱理学继续受到官方青睐,直接导致了往后数百年女性思想被禁锢,甚至出现了所谓的“女子无才便是德”。
在这种思想背景下,明朝后宫的女子只会离政治圈越来越远,一是从小就被要求刻意谨守本分,二是由于教育的约束她们会逐渐失去参与政治的能力。皇后和嫔妃是这样一群既没有能力,又没有主动参与意识的女人,依靠外戚揽权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
三、明朝官制的限制作用
除了对后妃的限制和教育,明朝的官制对外戚也很不“友好”。科举制经过几朝几代的完善,到明朝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官员选拔和晋升机制,以及严格的监察机制。而来自晋升渠道和皇权监督的双重限制,等于直接封杀了外戚擅权的机会。
(一)非翰林不入的内阁之路
明朝的内阁,除了设立之初只作为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咨询部门,后来一直是作为国家最高决策机构存在,到了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俨然已经具备了宰相的实权。但想要进入内阁,坐上内阁首辅之位,必须要经过一番从学业到官场的综合历练才行。
明朝官场有句话叫“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想要进入内阁有两道门槛,考中进士和出身翰林。一般的步骤是,先要经过科举考试的筛选,然后入翰林院进行几年到几十年的锻炼,才有可能被选入内阁,更优秀者则可能成为内阁首辅。
考中进士需要有足够的才学,入职翰林又须得是进士中的佼佼者,因为在翰林院需要负责:各种文书的起草,其中包括各级官员的任命诏书、法令行文等;还需要负责修撰史书,包括皇帝的起居注、各种典礼文稿的编撰等;科举考试也是由翰林官负责的。
外戚想要专权就得先成为官场“一哥”,这期间需要付出多年的努力寒窗苦读,还要在科举考试取得非常好的名次,在进入翰林院之后还必须有足够的才学和能力胜任各项工作,之后才能根据官场的成绩经过推荐和考核获得入阁机会。
能够挨得过十年苦读,挨得过翰林院的艰苦打磨,终于能够获得入阁的机会,有能力的官员谁还会想着靠“外戚”的歪路子呢?而且外戚的身份,对他们来说不会有任何加成,还会给自己的为官之路造成直接的负面影响,聪明人都能拎得清。
(二)官员晋升的考核机制
明朝官员有很严格的考核机制,虽然有部分官员可以通过推荐获得任职机会,但任何官员都要经过在职考核,来评判是否合格。官员想要获得升迁的机会就需要经过考核,而不称职的官员也会因为考核成绩“不及格”而被罢官或贬官。
《明史选举》载,明朝的官员考核以“考满、考察,二者相辅而行。”考满分为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考察的内容则更具体,包括贪腐、渎职、严苛、浮躁等等方面,由考满和考察的最终成绩,来决定官员的升降和调职。
考核主要由吏部和督察员负责,虽然在执行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偏私,但想要得到层层作伪却是不可能的。如果把这一项与《皇明祖训》结合来看,外戚官员几乎是天然失去了考核的优势,单就参考“勿受大臣进送,恐有奸计”一条,就不会给外戚太大的升迁机会。
这里还要提到明朝第一位皇后的表率作用,在明朝初建之时,马皇后就说过“国家爵禄,宜与贤士大夫共之,不当私妾家”,不让给自家亲族封大官,临终时还劝诫朱元璋“毋骄畜外家”。有开国皇后以身作则,后世的后妃们谁还敢让自家亲戚以外戚身份获得高官。
(三)皇权威慑——握有生杀大权的特务机构
明朝有几个权利极大的特务机构,包括锦衣卫、东厂、西厂和内行厂,通常由皇帝的亲信负责,只听命于皇帝一人,可以对皇帝以下的任何人进行缉拿审讯。有这样一股掌握生杀大权的特殊势力在,也没有人敢打着外戚的口号擅权。
外戚能够出头,能倚仗的无非是太后和皇帝的信任,当权利过大的时候才会有控制皇帝的能力。
以两汉外戚为例,都是因为皇帝年幼,太后为了稳住政权只能依赖娘家兄弟,但外戚一旦权利掌握时间长了,就不把太后和小皇帝放在眼里了。
所以随着小皇帝逐渐长大,尤其是开始有了收回皇权的想法之后,跟外家的矛盾就会越来越大,于是就有了小皇帝靠宦官收拾外戚,外戚靠世家针对宦官的政治博弈。
但这种情况在明朝一定不会发生,因为这些特殊机构有成百上千种办法让他们悄悄成为阶下囚。
结语:
《明史》中一句“故有明一代,外戚最为孱弱”,其实是从朱元璋开始明朝历代朝臣对外戚势力整体限制的结果,其中甚至包括滥造杀戮、逼迫嫔妃“殉葬”等残忍手段。
明朝统治者们虽然“以史为镜”,通过限制外戚势力来达到巩固皇权的目的,却又留下了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的祸患,以及贻害数百年的思想禁锢,所以他们也成了一面镜子,照出了诸多后世需要借鉴的历史教训。
参考资料:
《明史》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