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这个概念是大汉皇朝后才出现的,汉人严格来说也不是按照血统来定义的,毕竟古代各种移民各种同化,中原大多数都是混血,所以从血统也是无法说清楚的,严格来讲汉人应该从文化来定义,具体点就是儒家文化,按照古代历史进程,只有接受儒家文化融入生活的人,在古代称之为“汉人”。
那么长城内外的区别是什么?这就要从时代文化说起。大汉皇朝处于“农耕时代”而长城内外的区别就是降雨量,长城往北年降雨量不足毫米,也就是说长城就是分割农耕地区与游牧地区的边界线。长城以内则是生活儒家文化下的汉人,在古代农耕对于降雨量的需求很大,基本就是靠天吃饭,如果去往长城以北,那么就必须游牧生活,如果想靠着农耕那就是死路一条。
匈奴帝国汉人王朝也许有能力远赴长城以北到达漠北,驱除游牧者,但是如果想要统治漠北,那就要驻军,而驻军的粮草补给就要从中原运送,想要自给自足那就成为了另一批游牧者,那也就不再是纯正的汉人军队了,所以得不偿失,而如果只是单纯的扫除,完成后就撤退,那也不过是帮其他游牧部落扫除了障碍,这也就是古代为什么游牧者一直都是解决不了的麻烦。
而正是因为所触及的文化不同,一旦长城外完成了统一,统治逻辑和制度和中原完全不同,而作为农耕时代的中原,人口基本都是定居,如果没有战乱和天灾,那基本就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中原的王朝也能更快地建立皇权,形成稳定的中央集权制度,自周朝以后,中原就拥有了完整的官僚制度。
官僚制度有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帝王与臣子,在功能上有明确的分工,帝王的作用象征着中央集权的权威,而臣子则是辅助帝王进行管理统筹,只要秩序稳定,那就可以保持这种关系一直延续下去,所以,中原的帝王能力只是第二位,第一位也就是所谓的“正统”,只要可以维持秩序的稳定性,那么臣子则师出有名,帝国也可以正常运转。
儒家中原的继承规则围绕着嫡长子继承制,为了了能够保证继承秩序的稳定性,继承者必须是唯一,没有争议性,这也就是“太子”的由来。只要是嫡长子,哪怕只是几岁的小孩,那也拥有正统的权威,余下的事情臣子处理就好了。如果非要说哪个皇帝不是嫡长子继承,那肯定是能找到,但这并不是臣子认为的正统性,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清流,死荐”之类的。
长城以北的草原恰恰相反,逻辑秩序与中原也是大不相同,首先草原上降雨量不足,只能靠着游牧为生,游牧者不停流动,中原上那种官僚制度,中央财政税收肯定是无法实行的,对于中原来说,人口都是聚集且不怎么流通的,中央财政管理起来相对容易,如果是草原,游牧者可能随时去另一片地方放牧,想要税收成本太大甚至血本无归,所以草原玩不起中央财政,也建立不了官僚体系。这也就是儒家文化传不到长城以北的根本原因。
没有了官僚制度,没有了中央财政,草原只能形成一个个小团体,也就是各个部落,靠着小部落来进行流动互通。一旦那个部落人数超过了临界点,就会冲突分裂重新形成几个小部落,看到这里你可能就要问了,既然草原无法形成大的部落,那匈奴,鲜卑,蒙古那些强大的游牧帝国是怎么来的,想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那首先要知道强大的游牧帝国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汉朝与匈奴作战图秦灭六国统一以后,是没有强悍的游牧帝国的,那时候的游牧民族按照史记中记载就是路人甲,但是到了西汉帝国时期,一个强大的匈奴帝国出现了,仿佛从天而降。中原的帝国形成,按照文字记载,从商朝算起也经历了一千多年,如果不算文字记载可能更加久远,而草原几乎没有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怎么就能一蹴而就,建立起一个帝国。
这个问题我们下期在讨论,也欢迎有不同观点的同学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