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果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节气养生秋分养生
TUhjnbcbe - 2021/4/4 19:47:00

秋分一直被中医视为自然界阴阳变化、交替、过渡的分水岭。中医养生理论认为秋分前后养生保健,既能养阳又可滋阴,最利于调整阴阳的消长与平衡。

因为秋分节气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季,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阴阳所在不可出现偏颇。

1起居养生调养助秋季养收之道

秋分以后,气候渐凉,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不注意饮食和起居,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而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或使原来的胃病加重。所以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此时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子。

中医认为:侧身屈膝而卧,可使精气不散。长寿老人一般睡眠时都呈侧卧,而以右侧弓形卧位最多。正符合古人所言的:“卧如弓。”正确的睡眠姿势为一手曲肘放在枕前,一手自然放在大腿上,右侧卧,微曲双腿,全身放松。这样脊柱自然形成弓形,四肢容易自由变动,且全身肌肉可得到充分放松,胸部受压最小,不容易出鼾声。

需要指出的是,秋季睡眠姿势的选择也须因人而异。如有些疾病患者却不宜采用右侧卧的方式。如心衰患者,则宜采用半卧位。脑血栓患者,侧卧会加大血流障碍,易导致血栓再发,而宜仰卧。胃溃疡患者,右侧卧,会大大增加胃部流向食管的酸性液体的回流量,引起胃部灼痛,而宜左侧卧。高血压患者,宜加枕平卧,枕头一般高15厘米左右。肺气肿患者宜仰卧,头部略高,双手向上微伸,以保持呼吸通畅。

另外,孙思邈曾说:“夜卧常习闭口。”目的也在于使精气内存不散。因此,秋季睡眠尽量不要张口呼吸,以助秋季养收之道。

2衣着要领,谨防受风寒

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进入“秋分”节气,此后冷空气会逐渐活跃,“秋老虎”出现的几率也越来越小。

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正是“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好穿棉”。随着秋分节气的到来,气温降低的速度将明显加快,应准备好换季的秋装。特别是老年人,代谢功能下降,血液循环减慢,既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可适时加厚衣服。秋天早晚凉,千万要注意别让“背”和“心”凉着,必要时,可先穿上夹背心或毛背心。

颈前部即颈部的前下部分,就是俗称“喉咙口”,上至喉结的位置,下到胸骨上边,有些女性为了追求时髦穿低领衫,这个位置就正好裸露出来了。颈前部若被冷风吹到,就会造成颈肩部甚至全身皮肤小血管的收缩,若持续受寒,交感-肾上腺等神经内分泌系统就会立即产生应激反应,全身的应变调节系统也都会有所反应,导致抵抗力下降。这时候从呼吸道侵入人体的,或原本就在人体内的细菌、病*就会伺机作乱,引发鼻咽黏膜局部小血管炎症,使血管运动功能紊乱、血流淤滞,还会造成颈后部、肩上区和肩胛区疼痛。一旦进入慢性阶段还会令组织的纤维发生改变,使局部循环更闭塞,导致头痛、头晕、反复落枕及颈椎病等。

慢性鼻炎、咽喉炎及气血管炎的患者在这个时期要格外注意颈前部保暖,扣紧衣扣,还要带上暖和的围巾,减少发病的几率。而丝巾美观,保暖御寒的功效却很差。

3精神调养最主要的是培养乐观情绪

精神调养最主要的是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避肃杀之气,收敛神气,适应秋天平容之气。体质调养可选择我国古代民间九九重阳(阴历重阳节)登高观景之习俗,登高远眺,可使人心旷神怡,所有的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顿然消散,这是养生中的养收之一法,也是调节精神的一方良剂。

4调节饮食应以清润、温润为主

调节饮食应以清润、温润为主。事实证明,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雪梨、甘蔗等食物,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由于气候干燥,故应尽量少吃辛辣之品,遵守“少辛增酸”的原则,如葱、蒜、姜、茴香、辣椒等要少吃,而柑橘、山楂、苹果、梨、葡萄等新鲜瓜果蔬菜可多吃。要多喝开水、淡茶、豆浆、乳制品、果汁饮料等,这样可起到益胃、生津的功效。老年胃弱的人,可采用晨起食粥法,如选食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也可烹制杏仁猪肺汤、罗汉果炖猪肺、贝梨(贝母和雪梨)炖猪肺、莲子百合炖猪肉、沙参炖肉等保健药膳服食。

文章来源:古方中医网

1
查看完整版本: 节气养生秋分养生